中东局势剑拔弩张之际,以色列竟对中国“指手画脚”,要求中方施压伊朗停止地区行动。面对这一无理要求,中国外交部用行动和数据给出了明确回应——中国不接“石油讹诈”的账炒股加杠杆利息多少,更不会当任何国家的战略棋子。
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声称,中国对伊朗有“政治影响力”,甚至抛出“若中国买伊朗石油,伊朗经济就会崩溃”的论调,试图将中国绑上其遏制伊朗的战车。这一言论看似言之凿凿,实则漏洞百出,更暴露了以色列对华政策的严重误判。
事实上,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早已超越传统能源贸易,构建起多元化的经贸纽带。2024年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,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仅为31千克润滑油,与所谓“90%石油依赖中国”的说法截然相反。中伊贸易的韧性不仅体现在能源领域——伊朗供应中国60%的高纯度天青石矿(永磁电机核心材料)和30%的甲醇进口量,这些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远比原油更具不可替代性。
伊朗石油(资料图)
展开剩余74%更关键的是,中国通过转口贸易、人民币结算和第三方转运构建的供应链网络,成功绕开了美国制裁的封锁。即便在美国5月威胁制裁伊朗石油买家时,中国仍通过阿联酋、阿曼等国的中转枢纽维持着日均数十万桶的稳定供应。
以色列试图以“经济崩溃”要挟伊朗,却忽视了中国在伊朗的战略布局深度。中国在伊朗的4000亿美元战略投资涵盖油气田、铁路、港口等关键基建项目。2025年5月刚开通的德黑兰至阿普林陆港货运班列,以及正在建设的恰巴哈尔港贸易枢纽,均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要支点。
若伊朗因外部压力陷入动荡,不仅中国能源安全将受冲击——霍尔木兹海峡承载着中国45%的石油进口,160万桶/日的伊朗原油供应难以被沙特或俄罗斯替代——更可能导致国际油价飙升至150美元/桶,直接重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的经济命脉。此外,伊朗作为中亚安全阀的角色一旦失效,极端势力可能沿“一带一路”通道东扩,危及中国西部边疆稳定。
伊朗(资料图)
以色列的“外交双标”更令人咋舌。去年10月,以色列外长卡茨在计划报复伊朗导弹袭击前夕,曾紧急致电中国外交部长王毅,承诺“重视对华关系”并坚守一中原则。然而,随着战事稍缓,以色列便迅速翻脸:外长萨尔公开威胁若中国援伊将重创能源安全,甚至重提对台军售旧账;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则将中国与伊朗的正常贸易歪曲为“政治影响力工具”。这种一边要求中国配合施压、一边打“台湾牌”的分裂操作,彻底暴露了其机会主义本质——在需要中国时妄图道德绑架,在利益冲突时毫不犹豫挥舞制裁大棒。
面对以色列的胁迫,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干脆利落。7月2日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:“中方希望实现持续有效的停火,推动中东地区重回和平与稳定。”这一表态既否定了“选边站队”的可能性,也划定了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底线——政治外交解决伊核问题,而非屈服于外部压力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用行动践行了立场:王毅外长此前已同时致电伊朗和以色列外长,罕见谴责以色列“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”,并敦促伊朗保持克制;中国在安理会牵头21国联合声明要求停火,展现了“中立但不缺席”的调停者姿态。
内塔尼亚胡(资料图)
中国的中东布局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。沙特因油价暴涨向中国采购“寂静猎手”激光防空系统,阿联酋加速推进人民币石油结算,这些合作不仅对冲了以色列的舆论攻势,更凸显了中国以发展促和平的战略智慧。
相比之下,以色列的军事威慑已显疲态——其引以为傲的“铁穹”系统虽宣称拦截86%导弹,但弹药储备仅够支撑三周高强度作战;而伊朗采用的“导弹消耗战术”已让特拉维夫CBD上空出现20枚拦截弹无一命中的尴尬场景。
这场博弈的本质,是单边霸权与多边主义的较量。以色列试图将领事馆变成中东博弈的延伸战场,中国却早已看透“石油讹诈”的本质——用别人的牺牲换自己的安全,从来不是东方大国的处世哲学。
正如德黑兰街头的物价可能影响民众情绪,但霍尔木兹海峡的油轮牵动的是14亿中国人的交通血液。中国的中东棋局里,容不下“伊朗崩溃”的冒险幻想炒股加杠杆利息多少,更装不进“对台军售”的政治勒索。至于以色列的“建议”?还是留给更需要选边站的国家吧。
发布于:江苏省